刚需的外衣下是炒房的心,难怪房价难下降

发布时间:2020-11-13 查看 41 次

刚需的外衣下是炒房的心,难怪房价难下降一会说抑制炒房,一会说保刚需,然而我们越来越看不明白的是,刚需和炒房的界线渐渐模糊了。其实,之所以会这样,在于刚需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,炒房也不是传统认识中的一买一卖了。我们习惯用过去的概念衡量现在的情况,就容易进入认知的误区。重新审视刚需我们总习惯于用刚需来将买房这件事合理化,以至于现在的“刚需”,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刚需。比如,最近新闻讲河南郑州小伙子,准备结婚,寻找婚房。然而,近期房价不再上涨,这个小伙子也就不着急买房了:“郊区楼盘已经开始降价,市区也出现了几个特价楼盘,我还是想再等等。”看来,他这个刚需很不刚。在资本主义成熟的地产市场中,只有首次置业者,没有刚需的概念;而在中国国情下,在农村城市二元对立尚存在的情况下,连“首次置业者”都不能算刚需——毕竟有一大部分人住的是“小产权房”,一个有三套房的人,可能在不动产登记处名下“无房”。

所以说刚需买房是社会文化和开发商合理构建的一个“伪概念”,这个概念最终把“居住”和“买房”联系了起来,至于为什么会这样,不能说;而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,那些即便是买首套房自己住的人,也会考虑房子的升值因素,从而作为推高房价的一个补充力量。当“刚需们”呼吁“调控不要误伤刚需”时,内心是不是单纯的想买一套房自己住,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。炒房,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明白了刚需,再来看“炒房”就清楚了很多。首先我们说那些买涨不买跌的刚需,某种意义上就是“炒房”——因为重点如果在需求,是不会关心价格的;只要能等,那就不是“刚性”的需求。有人会反驳,那我想买便宜点有错吗?在人均住房面积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时,妄想“抄底”就是带有原罪的,就是在期待未来的利差。这一点无须解释,因为事实如此。还有就是认为“房价都是炒房的推高的”,但也有很多炒房的赔了钱,目前还有说“炒房赔钱是制造恐慌”。

很显然,这又是把几类人都贴上了“炒房”的标签,这犯了“稻草人谬误”——即先贴标签,混为一谈,最后一棍子打死。什么叫炒房?如果简单理解为一买一卖,那就小瞧了炒房。要想炒房,资金是第一位的,资金总量不上亿,千万别跟人说自己是炒房的,丢不丢人?第二步是操纵市场,简单说就是以一个价格(并非底价)买下一个小区所有的房子,然后通过种种手段高价卖出。说白了,就是批发转零售,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营销知识和对市场的了解。媒体披露炒房团推高一个地区的房价,之前至少要做3-6个月的市场调查,并非随便出手的。那些看某个城市有利好,就打着“飞的”去抢房,他们也是想“炒房”,但他们只能叫“散户”,形不成气候,也难以推高房价,甚至一大部分人成了接盘侠。

比如前一段时间去丹东抢房子的人,比如燕郊房价高位接盘的人……甚至,我们可以说,在房价高速上涨的时候,任何买房人,客观上都会推高房价。在海啸中,没有一滴水是清白的。而我们说“炒房客危险”,说的就是后一种人群—跟风抄底,随便买入,最后被抄了老底;那些“炒房团”赚了大钱吃肉,散户入场跑得快的还能喝到汤,跑得慢的恐怕就要面临长期的按揭负担了。这里举了两个常见的楼市概念,通过对他们进行梳理分析,我们看到,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,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变化;如果用旧有的观念去解释新的形势和情况,那就容易造成混乱。毕竟,“刚需”不再是你熟悉的刚需,炒房也不是房地产市场商业化起步时,随便买上几套房就可以做起来的。如果只用十年前的观念来研判楼市,已经很难把握楼市的趋势,更别说看破房价的真相啦。